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基层之窗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消费者不要“见码就扫”

????随着二维码应用逐渐走进大众的生活,借助二维码传播钓鱼网站、发布手机病毒等不法活动逐渐增多。一旦扫描的是被挂上木马的网站,消费者银行卡号等私密信息会被盗,甚至被乱扣话费。为使消费者在畅享二维码便利的同时降低安全风险,中国消费者协会特别提醒,消费者不要“见码就扫”。

????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发现,二维码发生恶意吸费、诈骗等行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生成方式简单,内容无人监管。目前网络上有大量的二维码软件、在线生成器,方便制作二维码,几乎不存在制作门槛。手机木马或恶意软件制造者可瞬间将下载的不良内容链接到二维码。二是暗藏木马等病毒。一些不法分子将带插件的网页生成一个二维码,对外宣称为优惠券、软件或视频等,以诱导用户进行扫描。而这种专门针对手机上网用户的诈骗手段,多采用强制下载、安装应用软件等方式,从而获取推广费用或令用户手机被扣费。三是消费者防范意识不强。部分消费者出于好奇,看到二维码后,马上拿起手机拍一拍、扫一扫,忽视了安全问题。

????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消费者:

????安装二维码检测工具。目前,部分手机安全软件厂商或与二维码扫描软件厂商合作,或独立推出了带安全检测功能的二维码扫描工具。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后,手机会自动检测二维码中是否包含恶意网站、手机木马或恶意软件的下载链接等。

????养成良好的二维码使用习惯,不盲目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消费者尽量选择来自安全可靠渠道的二维码读取。一般来说,通过知名公司生码平台生成的二维码优惠券以及公开发布的广告中的二维码,不易被篡改替换。而对于来历不明的二维码,特别是路边广告、电梯内广告和不明网站上的二维码,消费者不要盲目扫描,如果扫码确有必要,则要提前检测。

????手机二维码在线购物、支付要加倍谨慎。目前,部分网站设置了二维码支付通道,扫拍媒体广告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实现购物和支付。但消费者在使用手机支付功能时要警惕,要看清网站域名,不要轻易点击反复自动弹出的小窗口页面;要保护好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如果手机和银行卡绑定,不要在银行卡内储存过大数额的资金。□万 戈

更多>最新动态
更多>时政要闻
更多>质检公告
版权所有:食安天下(北京)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0-2014 www.cfda.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鑫隅三街11号院1号楼2层101-140      邮编:100088    服务电话:18610000365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402369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5985号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不慎侵害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