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一生寻找是真谛

——真谛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苹萍的人生故事

      人生的意义在哪儿?人生的意义在寻找。人生的真谛在哪儿?人生的真谛在寻找。寻找,是人生的常态。寻找,是真谛的所在。

       张苹萍,真谛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用她青春的脚步,寻找到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真谛之路。


      演绎传承,央视黄金栏目组的经典寻找


      2019年的阳春三月,中央电视台的数位专题节目摄制创作人员,走进了云南,走进了西双版纳,走进了西双版纳的崇山峻岭。

      他们是央视老故事频道《传承》节目的摄创专业人士。顾名思义,传承,传承的一定是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能够流芳百世的东西,一定是能够称得上“非遗”的东西。尤其是权威的中央电视台,能够入了他们的“法”眼的,一定是选了又选的,一定是独一无二的,一定是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如果一旦被他们选中,不消说,那自然就有了“恒久”的价值。

      他们是慕名而来。他们要在这儿待上数天。他们将跟随着张苹萍的脚步,跋山涉水,去山顶的茶园,去山腰的初制所,去山脚下的加工厂,去设在湄公河流经的地方——西双版纳州政府所在地的真谛古树普洱府。他们要找到张苹萍的人生真谛,找到她毕生追求的原动力,找到她的精神寄托和活力所在。他们用他们极为专业的视角,用他们极为专业的镜头,用他们极为专业的诠释,讲述着“这一个”必须传承而且一定会经久不衰的故事。“这一个”故事的必须传承和经久不衰,很快就得到了验证:加拿大财经一号电视台(CMETV)凭着他们的职业敏感,迅疾挖掘出了央视这一期节目的独到之处,然后迅疾将其移植过去,安排在黄金时间向世界播放。

      笔者被那辨识度很高又极富磁性的浑厚男中音所感染,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屏一遍一遍地看。一位落落大方、气场十足的女子出现在眼前。她的脸上永远挂着自信的微笑,她的举手投足间永远显现出非凡的亲和力。她在展现着她的茶道功夫,她在带领着她的员工行进在上山的路上,她在采摘古茶树的“一芽两叶”,她在分拣,她在“杀青”,她在讲述着她的“真谛”理念,讲述着她的整个产业链条每一个环节的能够“追溯”,讲述着她对大自然、古茶树的认知和它们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一位山东姑娘,因为父亲对茶的喜欢,因为父亲的耳濡目染,自幼与茶结缘,从而将茶与自己的生命深深地融为一体。在岛城的一所高校毕业后,放弃了多少人求之不得的警界工作,二十年前,离开了家乡县域,走进了世界风筝之都;十五年前,又穿越大半个中国,走进了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走进了古树普洱的原产地。

      盯着荧屏,笔者脑海里浮现出了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院长王旭烽在《茶的故事》中写下的话:每一个茶的时代,都会诞生不同的茶人。比如上古时代会出现神农,传说他一天中尽尝七十二种野草,中毒后幸有茶得以化解;中国唐代出现了“茶圣”陆羽,自从陆羽降临人间,人间相学事新;17世纪出现了英伦饮茶皇后凯瑟琳,开始了这个不产茶国家的大规模品饮历史;现代中国出现了吴觉农,在他引领下,华茶开始了现代化的征程。

      他进而慨叹道,古往今来,多少茶人茶事,如片片茶叶,沁润出一盏永恒的芳茶。古老的大茶树是茶起源的追溯原点,而茶的终点却遥遥未有终期。透过它,我们看到了弥谷披冈的茶园,看到了阳崖阴林的茶山,看到了连接天空与大地的绿色世界。在那遥远的地方,原始森林中那古老的大茶树,它们被认为是全世界所有茶树的祖先。其实,它们的祖先更古老,我们不妨把他们作为远古祖先派来的使者吧。

      所以啊,茶,因其和人类特有的亲和关系,尤其是和中国人特有的血缘关系,形成了独具的广泛而又深邃的精神关照。因此,茶与我们而言,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它有着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也是在某个层面上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灵魂的一个过程。

      笔者依然在盯着荧屏一遍一遍地看。央视节目的高大上自不待说,无论是从创意到画面,还是从选材到配音,无不给人以强烈地震撼和心灵地冲击。于是可以好不夸张地说,这个在央视当红栏目以《云中茶缘》为题的节目,以形象的方式,洗练地表现了真谛的创业过程,揭示了真谛一路追寻的本真精神,还原了张苹萍的心路历程和人生足迹。想来如果“愿世界充满茶的馨香”的王旭烽教授看到这个节目,再出《茶的故事》续集,一定会把张苹萍收入其中的。

      一个念头在笔者心底油然而生:去云南,去西双版纳,去到那崇山峻岭间;去看真谛的古茶树,去看真谛的古树茶园,去探寻张苹萍的脚步,去找寻真谛那充满活力的源头。


      原生茶园,在那云雾缭绕的崇山峻岭间

      机会来了,2019年的金秋十月,张苹萍要去西双版纳的茶业基地。为了旅途方便,也为了向那边带一些山东特产,同时也正好赶上有时间,这次她要驾车前往。于是,我们一行数人,便搭乘着张苹萍的座驾,从山东向云南进发。

      这一路上大约要用三、四天的时间,逾越六省,路途遥远,乘员难免有些寂寥。车子驶进湘西,穿行在紧紧相连的座座青山之间,时而平坦,时而崎岖,时而峰回路转,时而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便让本是昏昏欲睡的我们开始兴奋了起来。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平时静若处子的张苹萍,还是一个特别喜欢唱歌的人,她说她上学时,曾经是学校合唱队的领唱呢。置身于蜿蜒的山路当中,她唱歌的激情开始迸发,一张口,就如那百灵鸟儿的婉转鸣叫。她唱在那遥远的地方,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唱北京的金山上,唱麦苗儿青来菜花儿黄,唱小河淌水,唱橄榄树,唱我爱你勐巴拉娜西。从日出唱到日落,从这山唱到那山,终于唱到了一个叫元江的地方,唱到了一个少数民族居住的聚集之地。绵绵青山千里长,今晚宿营在元江。元江是个好地方,哈尼彝傣满眼亮。对少数民族特别持有新鲜感的同行者,随口吟出了几句打油诗。

      穿行,穿行。就这么晃悠,就这么颠簸,穿行在高山,穿行在密林,穿行在秘境白云间。这已经不是到达目的地之前的穿行,而是到达目的地之后,向茶山进发的真实写照。

      从公司大本营景洪市去往茶山的路上,时间少的需要开车两、三个小时,多的则需要五六个小时。这还只是到达设在山半腰初制所的距离。在初制所停下车,剩下的路程要么骑摩托,要么乘坐拖拉机,要么徒步行走。山中的距离不好丈量,为了体验一下爬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徒步行走。可是平常并不缺乏锻炼的我们,走了不到一刻钟,就已经开始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这爬山路可不只是步步登高那么简单,行走过程中,有的地方没有下脚处,有的地方非常湿滑,还要小心横生出来的枝杈杂草的划伤,小心不知名蚊虫的叮咬。就这样走走停停,用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走到了真谛的一处茶园地。

      望着层层叠叠镶嵌在高山陡坡上的茶园,望着一望无际旖旎生长的一颗颗茶树,眼前不觉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位女子背着行囊,行走在这崇山峻岭之间,就为寻找到她心仪的茶树和茶园。寻找到以后,在采茶的黄金季节,又亲自带着她的员工,天天行进在这崎岖难行的山路上。不止行走,还要采摘,还要在初制所进行分拣、晾晒、杀青。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三个月,这该是多么的辛苦、多么的不易啊。可张苹萍的的脸上永远挂着自信的微笑,上山下山的路上和闲暇时间,永远在轻声哼唱着山歌。于是就想,这些生长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茶树,它们曾经孤独寂寞地站在这里,也许就为了有朝一日能有这么一位女子,来发现他们,来看望它们,来抚慰它们,来青睐它们的吧?笔者仿佛听到了它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遇上一个如此懂我们茶树心思的人,一如人生得一知己,值了!

      她的孩子还小。大的刚在上初中,小的正在幼儿园。她们想妈妈,电话打了过来:妈妈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呀,我们想你了。宝贝,妈妈也想你们啊,可现在妈妈正在山上,和那么多的叔叔阿姨在一起呢。过些日子,妈妈忙完了就回去,等回去时,给你们带好多好多好吃的。张苹萍说,她从来不敢主动给孩子打电话,都是等孩子的电话打过来。在她的心里,孩子是她的至爱,古茶树是她的至爱,她们和它们,都不能放弃啊。说到这里,就看到张苹萍的眼角在闪着泪花。

      这是滑竹梁子古树茶园。如这样的茶园,在西双版纳的巍峨群山里,真谛公司属下一共有五、六处。那卡,冰岛,老班章,滑竹梁子,这一个个名字,都熠熠生辉于真谛古茶树旁边的标志牌上。当初为了寻找它们,张苹萍的足迹,几乎踏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她的汗水,滋润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他在这里走过的里程,能够围着布朗山转上个百儿八十圈,能够够得上《西游记》中孙大圣一个筋斗云的十万八千里。

      即便是在采茶的淡季,张苹萍也会时常带上砍山刀和口粮,在同事的陪伴下,从山腰到山顶,沿着古茶树生长的地方,一棵一棵地去看望它们。手脚划伤甚至摔跤,几乎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张苹萍深情地说,站在山巅,望着重峦叠嶂的茶山,瞬间就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可以说,是西双版纳的茶山成就了我,是西双版纳的人接纳了我。现在,张苹萍已经快成为完整的西双版纳人了,她时常会穿着少数民族姑娘的服装,流连在这或繁华、或淡雅的异域风情里。她爱这里的山,她爱这里的水,她爱这里的人,她爱这里的一草一木。她在这里有许多的朋友,特别是有许多少数民族朋友,傣族,彝族,哈尼族,基诺族……走到每一处,都会看到他们之间互相热情地打招呼。每当上山,她总是会给这些少数民族朋友,带上水果和点心;给他们的孩子,带上小人书和玩具。


      古老茶树,与原住民少数民族同生共长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傣族王子率领一群青年人在森林里狩猎。他们发现了一只美丽的金孔雀,追了七七四十九天,怎么也追不上。他们越往前追,沿途的景色就越神奇美丽,但见森林繁茂,蔓藤缠绕,奇花异草争奇斗艳,珍禽异兽频频出没,溪水清澈常流不断,坝子肥沃一望无际。

      就在他们快追上金孔雀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美丽的金湖,湖里开遍了芳香四溢的莲花。金孔雀纵身一跃,消失在金湖里。于是傣族王子转身对众人说:“这里就是‘勐巴拉娜西’吧!”几天之后,傣族王子和青年们就把家迁到了这里。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个神奇美丽的生态家园。

      作为茶树的原产地之一,西双版纳可谓生活着世界上最早的茶人后裔。这些茶人后裔,大多是少数民族。所以在这里,民族茶文化的根底自然是非常深厚,从中蕴藏着茶文化初元文化的大量信息。为此,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哪儿有古茶树,哪儿就有少数民族居住;哪儿有古茶树,哪儿就有野象出没的踪迹。

      在拉祜族人开的饭店里,在本地有名的”拉祜人家”,张苹萍曾带领着我们,与少数民族朋友一起吃饭。车大,康朵,阿布鲁,玉温……每一个少数民族朋友的名字,都是那么别致和韵味,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和涵义。

      他们说,你们山东是礼仪之邦,在我们这里没有那么多讲究。确实是,譬如喝酒,只问你一句,喝酒吗?绝不劝酒。当然这是拉祜人家的风俗,不唱祝酒歌,不灌客人酒,但是菜却够丰盛。

      他们说,中国的少数民族一半在云南,云南的少数民族一半在版纳。云南有少数民族27个,其中版纳有少数民族13个,上世纪70年代末才命名的最后一个少数民族基诺族就在这里。版纳的少数民族占74%,所以在这里汉人才是少数民族。

      如此,就在西双版纳,暂且做一次少数民族。可是笔者在这里更感兴趣的,是能够体悟的到这山,这人,这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方,这独一无二数百头野象时常的出没之地,与古茶树之间的内在联系。

      据笔者所知,在我们国家,几乎所有的野象都在云南。而在云南,几乎所有的野象都在西双版纳。为此,这儿有著名的的野象谷。在野象谷景区的大象学校,曾看见了被训化后的野象,做出了它的主人要求的各种动作。也曾坐在大象的鼻子上,让摄影师留下了那瞬间的永恒。

      就在这古茶树旁边,在这野象出没的地方,有一个少数民族不得不单独提及,这就是1979年才被国务院确认的最后一个民族——基诺族。这个民族的确是“少数”,共有人口两万多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自己的语言,从原始社会直接就进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的意思。相传基诺人的祖先是兄妹俩,爸爸同时亦为舅舅。所以直到现在15岁举行过成年礼的青年人要结婚,也必须先征得舅舅的同意。如没有舅舅,就需在巫师带领下找一高高尖尖的蚂蚁窝,摆上祭品,如果蚂蚁出来食用方可。否则要继续找一大树,重新摆上祭品,直到大树流出树液才可。

      基诺族生活在西双版纳的深山老林里。在他们的居住地,建有“阿嫫腰北”占地几千平米的仰卧身形塑像。阿嫫腰北是基诺人的祖先,塑像那高耸着的乳房和肚腩,确信无疑地昭示着其极强的生育能力。这里还建有原初兄妹俩的立身雕塑,如这雕塑是按照原型量身定做的话,就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也绝对是帅哥和美女。

      在这里,还有一个地方也不能不提及,这就是著名的阿卡寨。这是一个有着大自然韵律的美好所在,且等笔者找一找那如同随着古茶树一起生长且无处不在的韵律:

      阿卡寨,载歌载舞的阿卡寨。

      阿卡寨,小伙子唱完祝酒歌,姑娘们接着唱的阿卡寨。

      阿卡寨,前国家领导人曾经光顾的阿卡寨。

      阿卡寨,哈尼人苏英的阿卡寨,哈尼族风味的阿卡寨。

      阿卡寨,用料极为讲究,芭蕉叶包烧罗菲鱼,芭蕉叶包烧各种食物原料的阿卡寨……

      基诺族,阿卡寨,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给笔者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什么?那就是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旺盛生命力。于是,笔者心中的问号也就随之被拉直了:野象,古茶树,少数民族,他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原来在这里,原来就是原生态啊。原生态,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野象群的原生态,古茶树的原生态,生命力的原生态,他们都共存共生于同一个时间和空间里,无可分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所以,看见了少数民族,看见了野象出没,也就看见了,栉风沐雨巍然屹立的古茶树。

      还有,那个设在西双版纳葫芦岛、占地1100公顷、拥有13000多种植物、由蔡希陶院士于1959年创建的境内最大的植物园,在这儿,也仿佛站成了一棵古茶树。


      老班章王,不能不说的一个人和一棵树


      老班章。是的,老班章。

      可以不知西双版纳,不可不知老班章。

      老班章是一哈尼族村寨,老班章是一个著名品牌。

      老班章,中国普洱茶第一村。

      老班章,一个不可能被忽视的地方。因为,真谛老班章,俱来自茶王。抑或,来自茶王麾下。因为这里有两个”班章”王,他们都与张苹萍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班章王是一棵树,一棵1200多年的树;班章王是一个人,茶界几无不晓的杨永平先生。

      于是,在西双版纳的某一天,我们跟随着张苹萍的脚步,走进了老班章。

      参访老班章,茶王迎远客。大名鼎鼎的茶王,亲自领我们上山去看鼎鼎大名的茶王树。而其他的游人,只能在篱笆外张望;茶王从茶王树身上采下嫩叶,亲自为我们煮茶饮;茶王频频举起相机和摄像机,在茶王树身边,亲自为我们一行留影;茶王摆出各种姿势,愉快地与我们一起拍照留念。

      在与班章王茶树、班章王杨永平先生亲密接触中,我们了解到了老班章的诸多“秘密”。

      刚一走进老班章村,就被一副美丽和谐的秀美乡村图画迷住了。村子建在一个山腰的坡地上,进村的门楼恢弘大气,进村的道路整洁干净,红瓦白墙抑或灰瓦白墙的的房舍鳞次栉比。当然最美的莫过于紧毗村舍的那一片片茶园。茶园依着山形,层层叠叠像梯田一般。沿着茶园里的观光栈道走进茶园深处,就见那两株已傲世千年的茶王和茶后树,以它那雄壮的主干和苍劲的枝杈迎接着我们。

      班章王说,老班章的“火”,是从最近几年才开始的。近些年来的每年春天,这个坐落在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老班章村,总会成为茶界瞩目的焦点,几乎承包所有茶界新闻的所有头条。单看以下几组数字就知此言不虚:2014年,老班章茶王树春茶以每公斤16万元成交,一年后成交价上涨到20万,2017年被拉高到每公斤32万而刷爆新闻界,而2018年3月,茶王树毛料采购价直接飙涨到每公斤68万的高价。因为茶叶,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村庄,在经历了数年的茶叶贸易后,带着无数的荣誉与财富,傲然于世。曾经一个极为普通的村名,如今已成为顶级普洱的代名词。

      老班章地处勐海布朗山,温和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给这里带来充足的阳光和丰沛的雨水。这里只有干湿两季,冬春季节多云雾,夏秋季节多雨水。即便在冬春旱季,也不会因为缺水而影响茶叶萌生嫩芽。因为老班章的白昼与夜晚,基本是笼罩在云雾之中的。及到夜间气温下降,雾气就会凝结成霜。到了白天气温上升后,凝霜又会解冻成为露水,成为旱季里滋养茶树的珍贵养分。从冬季一直持续到来年开春,霜冻随着气温的升降不断改变着自身形态,先是从空中降落,继而从树干到树叶,以这样胜似降雨的神奇洗礼过程,润养了那棵棵有幸生长在这里的普洱茶树。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自是老班章的自然条件。岂止是老班章,整个西双版纳的自然条件都是这个样子的。也就是说,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与条件,都是大同小异的。而真谛的逾千亩古树茶园,就是在这高山云雾的环境里浸润着。这其实也是,真谛之所以选择在这里落脚生根的根本原因。

      为了得到大名鼎鼎班章王杨永平的“杀青”真传,张苹萍曾一连几个月住在杨永平的家里,拜师学艺,如影随形,精研细琢,终成正果。由此,纯洁的友谊已在他们的心里扎下了根,她尊称他为“哥”,他则亲切地称她为“小妹”。一见面,小妹就关心起了哥哥的身体,劝他一定要少喝酒,加强锻炼,注意饮食营养均衡,把身体养得棒棒的。

      张苹萍还曾投资数十万,为老班章修缮了道路,为常年住在山上的少数民族员工家庭,新建了房子。


      长袖善舞,文化是真谛之树常青的永恒所在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读着舒婷的《致橡树》,不由自主就会联想到古茶树和张苹萍的身影。她和它,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她和它,谁是木棉?谁是橡树?抑或,已经撕扯不开,融为有机的整体?于是就觉得舒婷的这首诗,是专为张苹萍量身定做的。舒婷老早就写好了,放在那儿,就等着张苹萍有朝一日的认领。

      这首诗,用来形容张苹萍和古茶树的关系,的确是再恰当不过了。张苹萍是一个酷爱学习的人,自从从学校毕业开始工作,就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茶业公司的经营渐成规模以后,她要关注、设计和亲身参与整个产业链条,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特别是在春茶采摘季节,就像农人的麦收一样,要与时令和天气赛跑,要连续几个月住在山上,有时甚至需要通宵达旦。可是不管多么繁忙,她总是会在就寝前读上一会儿书。由于她的勤于学习,也锻炼和造就了她对于新生事物的敏感和觉悟。

      因此,张苹萍对于茶叶和茶业的深爱,既来源于她的感性,更来源于她的理性。她深深地懂得,这不是一片简单的树叶,它的背后,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要把自己所深爱的事业做大做强,要把自己心心念念的普洱茶做成精品,如果离开了文化的支撑,一切都将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认识上的自觉必然带来行动上的自觉,作为山东凤毛麟角的国家级品茶师和茶艺师,凭着经年的积累和独到的眼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已经对茶和茶文化的属性、范畴、内容、表现、形态、结构、内涵、功效、特性、社会功能等,有了深入地研究和精辟地见解。为此,她从一开始就毫不动摇地秉持保品质、做品牌、定位高端、规范经营的理念。由此,在客户和政府管理部门那里,先是声名鹊起,继而信誉爆棚,多次被命名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产品追溯先进单位和明星茶馆。

      做茶一如做人,讲得是一个“真”字。张苹萍深有感触地说,这也是公司之所以起名为“真谛”的初心。近些年来,普洱茶市场几经沉浮,有些茶企愈加壮大,有些却也被淘汰出局。可是,叶阔枝壮、旖旎生长的普洱茶,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养生价值,已经备受消费者推崇。怎么做?从何处入手?唯有通过生态茶园建设,进一步确保古树茶园的茶叶品质和茶品安全,在提高茶叶品质上做足文章,才能抓住普洱茶核心优势和竞争力的牛鼻子。所以,做好真谛茶,从源头着手,形成自己的产业链,一直是张苹萍不变的初心与情怀。其实,张苹萍很早就敏锐地认识到了古树茶的价值,认为它是未来市场的高端产品。这一切,现在都已得到了充分验证。而真谛茶一步步走到今天,走到了今天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靠得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靠得就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靠得就是绿色认证、雨林认证、有机茶园认证以及打造高端品牌设计专业团队的标准化建设;靠得就是“茶禅一味品真谛,真情真意,真挚真谛”的“唯真”经营方略;靠得就是艰苦创业、规范经营、准确定位、文化支撑的企业核心理念。

      这不就是文化的力量吗?

      如果用步伐去丈量她的茶山,一年半载也走不完。如果用心灵去感知她的古茶树,但见那秘境林语高山云雾。如果用金钱去衡量她的茶园价值,那得用“亿”这个数字去定盘。可是,如果用文化去“度量”呢?


      美丽的西双版纳,

      这里是古树普洱的家。

      真谛在这里萌生长大,

      吸纳着岁月天地的精华。


      真谛从这里出发,

      走遍了人间天下;

      真谛从这里出发,

      走进了千家万家。


      啊!真谛,爱的真谛。

      啊!真谛,美的真谛。

      啊!真谛,情的真谛。

      啊!真谛,真的真谛。


      我们是有缘之人,

      追寻着生命中的本真。

      真谛给你我清心滋润,

      感悟着修身养性的甘醇。


      千里万里的追寻,

      追寻着人生真谛;

      千里万里的追寻,

      追一树灵魂情思。


      啊!真谛,爱的真谛。

      啊!真谛,美的真谛。

      啊!真谛,情的真谛。

      啊!真谛,真的真谛。


      这首《真谛之歌》,伴随着真谛的坚实脚步,伴随着那面向大众业已悄然问世的崭新品牌“瑞贡唐朝”,也已经开始出发。即将走进,千家万家;即将走遍,人间天下。


      真谛本真,长风破浪直挂云帆的寻找与归宿


      真谛从哪里出发?真谛要干什么?真谛要去往哪里?

      心无旁骛,专做古树普洱纯料的真谛啊。

      如前所述,茶起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最早制茶饮茶的国度。中国人饮茶是从鲜叶生吃开始,然后进化为生叶烹煮,到唐朝时才走向精工——茶圣陆羽总结前人之经验,提出煮茶之道,遂开创饮茶新风尚。所以,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延宕至唐代发展成熟后,一直是我们中华文化中最惊艳的一抹。所以,茶饮不仅是沉淀的文化趣味,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普洱茶自然是黑茶星空中那颗最亮的北斗。早至“茶马古道”时代,就已经是边疆牧民的“御寒之饮”。在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以及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两侧,蒙古、藏、回、哈萨克等20多个民族,他们平日以牛羊肉和奶酪等高脂肪食物为主,加上生活环境气候的寒冷干燥,所以体质上缺少诸多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而普洱茶则具有分解脂肪、舒理肠胃、补充维生素等功能。为此,普洱茶便成为了这些牧民的生活必需品,有着如同食盐、饮水、粮食一般无可替代的地位。

      在中华民族铿锵行进的历史天空中,胡马的嘶鸣声早已随着西风流云而去,而浓郁的茶香依旧并且会永远飘溢在西北边疆,飘逸在祖国大地,飘逸在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这里边,自有,真谛的作为;这里边,自有,真谛的功劳。正可谓,普洱茶的半壁江山,是由真谛,精心打造。

      记得某位著名作家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位年迈女作家给其讲过的自己的初恋故事。

      那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年代,那位女作家是八路军中一名情窦初开的小战士。她暗恋着一个大她几岁的士兵,当时,他们的部队驻扎在一个村子里。

      一天,那士兵被派去前线,她和战友们去送。她知道他很有可能一去不回,却没有勇气说出她心中汹涌的爱和巨大的悲伤,她的暗恋自是一种隐忍但难以阻挡的激情。她甚至从没有单独和那个士兵在一起过。她就那么走在人群后面,沿着村口一户农民家的院墙,一直走到村外。

      那是中国北方农村最常见的一种“干打垒”土墙,她一边走着,一边下意识地用大拇指在土墙上深深划着,一直划到土墙尽头,一直到那士兵消失在原野上。后来,士兵牺牲了,这个女孩子每天都到村口去,看土墙上被她的指甲划出的那道深痕。土墙那道长长的划痕便是她的初恋。

      半个世纪过去,已是耄耋之年的女作家告诉这位作家,即使在今天,每当想起初恋,她的大拇指,仍然会升腾起一种灼热。

      谁人能够忘记那灼热的大拇指?那是独属于这个女作家的诚实而汹涌的爱啊。

      在笔者的眼里,这个女作家对于那个男孩的初恋,与张苹萍对于这片亘古传承的树叶的挚爱,本质上是一样的,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一个是暗恋,一个是明恋;一个是恋人,一个是恋树,她们在各自的人生轨迹里,都留下了深深的划痕。

      栉风沐雨,清露自凋枫自落。依依回望,天际辽远有春风。有人形容真谛古树普洱茶,是张苹萍亲手谱写的华彩丽章。可这华彩丽章,源自于十五年前,毅然上山的那个年青身影;源自于那个年青身影寻找古茶园时,用自己纤细手指划下的深深印痕。

      是啊是啊,二十年前,为了真谛的寻找,她从家乡来到了城市;十五年前,为了真谛的寻找,她从山东来到了云南,来到了云南的西双版纳。

      是啊是啊,人的一生总是在寻找,凡寻找的总是在遥远的地方。人的一生总是爱做梦,凡梦境中的总是在遥远的地方。于是人们便一次次远望,一次次起航,检点行囊,去向那遥远的地方。当梦想成为现实,当遥远的地方不再遥远,又会有新的梦想,又会有新的遥远的地方。

      她寻找到了吗?张苹萍寻找到了吗?

      寻找到了!寻找到了!

      她寻找到了茶的真谛,从而,寻找到了爱的真谛,美的真谛,情的真谛,真的真谛。

      寻找,一直在路上。你看,张苹萍又背起人生的行囊,出发了……


(特约撰稿:金中)


更多>最新动态
更多>时政要闻
更多>质检公告
版权所有:食安天下(北京)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0-2014 www.cfda.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鑫隅三街11号院1号楼2层101-140      邮编:100088    服务电话:18610000365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402369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5985号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不慎侵害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谢谢!